DRG(疾病诊断相关分组)和DIP(病种分值付费)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推行的两种核心医保支付方式,旨在替代传统的“按项目付费”模式,以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、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,并引导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。
简单来说,它们都是医保部门给医院“打包付费”的方式,而不是像过去那样,医院做了多少检查、开了多少药,医保就付多少钱。
以下是两者的主要特点和区别:
1. DRG (Diagnosis Related Groups) -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
- 核心思想:将临床过程相似、资源消耗相近的住院病例归入同一个“组”,然后医保按这个“组”的固定标准向医院付费。
- 分组方式: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要诊断、主要手术或操作、合并症与并发症、年龄、体重、住院天数等临床因素进行分组。分组数量相对较少(通常不超过1000组),更依赖临床经验和专家判断,有“多病一组”或“多操作一组”的特点,组内病例的差异可能较大。
- 付费逻辑:一个DRG组对应一个固定的支付标准。如果医院的治疗成本低于这个标准,差额就是医院的结余;如果成本超支,超出部分通常由医院自行承担。
- 目标:促使医院主动控制成本、优化临床路径、提高效率。
2. DIP (Diagnosis-Intervention Packet) - 病种分值付费
- 核心思想:基于海量历史病例数据,通过大数据“穷举聚类”的方式,将每一个“疾病诊断”与“治疗方式”的组合都视为一个独立的病种,并赋予其一个“分值”。医保根据区域内所有病种的总分值和医保基金预算,计算出每个分值的价值,再按医院实际完成的病种分值总量进行付费。
- 分组方式:数据驱动,分组更细、更客观,通常是“一病一操作一组”,组内差异较小。它不预先设定分组,而是让历史数据“说话”,自然形成病种组合。
- 付费逻辑:医保先确定一个区域的总预算,再根据所有医院上报的病种分值总和,计算出“每分值多少钱”。医院最终获得的医保支付额 = 该院所有病例的分值总和 × 每分值单价。
- 目标:在控制总费用的前提下,更精细地反映不同病种组合的资源消耗差异,鼓励医院收治更复杂的病例(因为分值更高)。
两者的共同目标与好处
- 对医保:从“被动买单”变为“主动控费”,有效防止医保基金穿底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- 对医院:倒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、优化诊疗流程、控制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,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、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资源会向技术好、效率高的优势学科倾斜。
- 对患者:医疗费用更加透明(入院时大致可知费用),经济负担减轻(医院会主动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),并能享受到更规范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
- 对行业:抑制“过度医疗”,推动医疗行业良性竞争,药企的竞争核心从“高定价”转向“高性价比”。
当前动态
根据2025年初的政策,国家医保局已发布《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(2025版)》,整合并取代了之前的DRG和DIP试行规程,标志着这项改革进入深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。多个省市也出台了配套的实施细则。
总而言之,DRG和DIP是医保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,其核心是通过改变付费机制,来撬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,最终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、医院发展有动力、患者就医有保障的“三方共赢”局面。